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内某民办院校学生对校方半封闭式军事化管理提出公开异议,并对该校有关白天非休息时间不得回公寓(宿舍),以及严格的早晚自习规定表示出极大不满,认为“大学不是中学”,不应用中学的方式进行管理。对此,校方管理人员回应称,该管理政策是“三十年前制定的”。
近年来,随着“00后”成为大学生的绝对主体,对于这群个性更加张扬的年轻群体如何进行管理,成为很多高校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特别是一些固有的“经验”是否应该舍弃,值得学校反思。
上述事件中,高校基于旧制度而“严格管理”引发“00后”学生不满的情况,颇具代表性。
在这一事件中,有两个说法首先需要澄清。一是“中学式的管理方式”,二是“三十年前制定的政策”。学生所说的“大学不是中学”固然不错,但不等于中学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就天然具备合理性,而“三十年前制定的政策”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不能成为拒绝调整和改变的理由。
需要明确的是,大学相对于中学而言,其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中学很多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手段是建基于“高考”这个单一和明确的目标之上的。但在大学,学生的人生选择既然变得多元化,就不再有聚焦于一点的可能,一些严格管理的措施也就失去了实行的必要。
对此,很多大学管理者未必无此识见,但他们之所以仍旧如此要求,是因为在很多民办或公办三本及以下学校的学生中,缺乏学习自觉性和良好学习习惯者并不在少数,一旦实施“放羊”式管理,恐怕连基本的教学秩序也无法保证。
问题在于,这些基层高校的管理者还将此管理方式进一步升级,把本来多元的选择简化为一个选择——考研升等。而这一目标不过是将原来的中学生考大学变成了大学生考研究生,走的依然是“应试”的路子。因此,类似的作息规定在那些以“考研工厂”著称的公办大学和民办高校也并不少见。
对于高校而言,某些过于严格的管理手段本来只是不甚合理的“无奈之举”,却因为“有用”而被包装成为另一种“知识改变命运”的方式。其结果便是在当下大学管理中,“不合理但有用”成了一个常被有意或无意忽略的思维偏向。
所谓“有用”,指在实行某些管理措施后,学校成功考研升等的学生人数增加,因而成了上述“三十年前制定的政策”的成功经验。因此,学校管理者往往自信这个政策没有问题,甚至学校也会因其政策有此类“成功”案例而享誉全国。
一般而言,不反思就不可能有真正有价值的发展。但如今,有价值的发展与无价值的发展混为一体,让人不易辨析,“不合理但有用”就是如此。
制定类似于中学的严格管理措施,原本是大学管理者出于务实态度的“无奈之举”。可是,有些学校在为学生预定“考研升等”的目标,并且在达成部分目标后,便以此为终南捷径,很少会考虑类似“成功”所付出的代价。
在笔者看来,“不合理但有用”的思维偏向既与大学之为大学的宗旨相去甚远,也会实实在在地影响本校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认可度。这是类似的管理方式付出的一个代价。
另一个代价或可以概括为“双输”。管理上的悖论是管理者管得越多,责任越大;相反,被管者被管得越多,责任感越小。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高校也不能例外。
为了严格管理就需要有更多管理人员,时刻准备制止违规,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也让具体管理人员身心俱疲。关键是学生违规的责任也会被转嫁到具体管理人员的身上。就整个学校来说,管理得好,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四方一切静好,一旦学生出了问题,首要的责任必然由校方承担。
再从被管者一方看,大学生业已成年,成年人是理应自我管理的。即便不会自我管理,学校也有责任提供锻炼的机会和空间,因为只有自我管理才能形成“我的责任我承担”的责任心。因此,大学一向提倡学生自治。
然而,在那些对学生过度管理的高校,校方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兼保姆”的角色,为学生划定努力方向,进而替学生规划未来,主观上是为了学生着想,客观上却剥夺了学生成长、成人以及学会承担责任的机会。
在“不合理但有用”思维偏向的指导下,所培养的学生多是千人一面的应试工具,它不仅会让人们失去对大学的美好期待,与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远。因此,摒弃“不合理但有用”的思维偏向应该是大学提升文化素养和社会价值的一个努力方向。
(作者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末蓝星星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您还不是会员
包月(30天)
19.99元
包季(90天)
49.99元
16.66元/月
包月(365天)
99.99元
8.33/月
零比其
会员有效期至2022-5-23
恭喜您
已成功开通会员
尊享:
·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赠送福利请关注公众号ggq_bm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