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数父母从小就会教孩子说「对不起」,但,可能有一半时间,我们的孩子在道歉时并没有真正感到懊悔。如何教孩子正确的道歉呢?
其实,道歉的意义并不在于能说一句对不起,甚至不在于被原谅。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秘密,真正教会我道歉的,其实是鲁迅先生,没想到吧!
而道歉,又被称作「人与人之间能进行的,最深刻的互动」。真诚有效地表达歉意,对我们大人都是件有难度的事,更何况是对于孩子!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会道歉
道歉,绝不该被视为软弱无能,相反,这是勇气的象征。
美国心理学家盖瑞·查普曼说过:「在你的生命中重要的关系里,有一样东西是你必须付出的,而且需要勇气和真诚才能实现的,它就是道歉。」
道歉就像魔术一样,具有修复伤害、修复关系、抚慰伤口和治愈破碎的心的力量。
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礼仪,更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一种表达对被冒犯的人的尊重和内疚的方式。
然而,孩子道德成长,分为 5 个阶段,尤其是在第 2 阶段和第 3 阶段时,树立正确的道歉观非常重要。
1、孩子学会道歉,有助于让孩子明辨是非,做一个懂礼貌的人
在道德成长的第 2 阶段,也就是幼儿期,孩子的「他者」感开始形成。幼儿学习别人分享他们的世界,开始明白其他人也有需求和权利。
这时,孩子还没有能力判断事情是「对」还是「错」,做出来的很多事情也没有章法。孩子只听别人告诉他的话,这会与他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内在动力相抗衡。
比如在这个阶段,孩子还没有能力意识到他打人时伤害了别人。而当父母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或者因此受到了惩罚,孩子才会认为打人是「错误的」。根据父母的反应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幼儿的常态。
因此,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首先要教孩子去道歉,让孩子知道这件事情是错的,以后不可以去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能明辨是非,知道对错,成为一个有礼貌又懂事的孩子。
2、孩子学会道歉,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对性格养成有好处
三至七岁的学龄前儿童,正处在在道德成长的第 3 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道德成长和发展迎来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儿童开始内化家庭价值观」。
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正确道歉的黄金时期。
六岁的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朋友说:「在我家,我们会……」这些会成为孩子的规范。一旦这些规范融入了孩子的自我,孩子的行为就可以由这些内在规则来指导——当然,仍然需要父母的经常提醒和加强。
在这个阶段的后期,孩子们开始虑他们的所作所为如何影响他人,其他人也有权利和观点,以及如何体谅他人,学会将心比心。
并且,三到七岁的孩子,他们开始了解「儿童」和「成人」这两种角色,尤其是他们逐渐能够感知后果,通过父母积极的指导,还能明白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掌握当下的行为与未来的结果之间的的联系——「当我做错事情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这种联系很重要,有这种观念的孩子表现良好,没有这种观念的孩子可能会相信——「只要我不被抓住,无论我做什么都没关系」,并以此来指导行为。
因此,在孩子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教会他道歉的意义,如何真心实意地道歉。告诉孩子道歉不仅仅是为了表示礼貌,更不是做给别人看的,道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真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
道歉表明我们理解并在乎对方的感受。
道歉表明我们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虽然道歉不能消除过去错误的行为,但真诚的道歉有助于消除这些行为的负面影响。通过向另一个人道歉,疗愈他人的创伤,让他们不再觉得我们对他们构成威胁,息他们的愤怒。
这样,孩子能够共情他人,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大方表达自己的歉意,成为一个能为自己负责的人,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养成,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温度、能理解他人的人,同时也有利于拥有更强的自控能力和人际关系。
如果,我们做的某件事情确实给别人造成了伤害,让别人觉得很尴尬或者很不舒服,我们首先应该去真诚的道歉,并想想自己还有什么可以做的,来弥补自己的错误,也就是让别人感到舒服一些。
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承担责任,同时也开动脑筋想弥补的办法,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别人看到他这么有担当,也会更加愿意和他交往,也就增进了孩子的人际关系。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道歉
为什么有时候孩子不愿意道歉?想要明白这个,我们就得先来看看,学龄前孩子对于道歉的理解。
研究表明,年仅 2 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够意识到其他人可以拥有与自己不同的偏好、观点和意图。
而在孩子 4 岁时,他们就能理解道歉的情感价值了。比如说,道歉可以让一个愁眉苦脸的人开心起来。而且,孩子自己也更喜欢跟犯错后会道歉的小朋友一起玩,因为他们更友好、更讨人喜欢,简单来说,就是能够一起愉快地玩耍。
并且,道歉还能让孩子更容易宽恕别人的行为。在一项研究中,一群 4 到 7 岁的孩子在得到了道歉后,他们认为,对方是能感到懊悔的,仍然会觉得他们是友好的;而另一部分没有得到道歉的孩子,他们的心情普遍更糟。
另一项研究,一个人撞倒了一群 6 到 7 岁的孩子正在辛苦搭建的塔楼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坏人」自发的道歉并没有改善孩子难过的情绪。
然而,道歉仍然产生了影响,与没有得到道歉的孩子相比,得到道歉的孩子会愿意与撞倒塔楼的「坏人」,分享更多有吸引力的贴纸。尤其当「坏人」提出帮助他们重建倒塌的塔楼时,孩子们心情就变得更好了。
因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对孩子来说,道歉主要用于修复关系,而悔恨的话语和恢复性的行为更有利于减轻孩子被伤害的感情。
1、孩子更喜欢自发的道歉
那么,道歉对孩子有用,但「被迫道歉」也是有用的吗?
你别说,还真有人做过类似的研究。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询问了一群 4 到 9 岁孩子,对于两种道歉方式的看法:
自愿道歉:主动或经大人提醒后,犯错的孩子心甘情愿地道歉。
被迫道歉:犯错的孩子被大人逼着,不情不愿地道歉,比如「你必须跟他说对不起!」
结果表明,90% 的孩子认为自愿道歉——经过提示的、心甘情愿地真诚道歉,会让被伤害者开心起来。而只有 22% 的孩子认为,被大人强迫的、不情不愿地道歉,能改善被伤害者的情绪。
另一项研究,记录了 40 个家庭中,儿童在 2 岁半、4 岁半和 6 岁半时的互动,每次互动持续九个小时。
研究人员注意到,在这些时间段里,孩子们共提出了 270 次道歉,其中自发道歉(167 次)比父母强制道歉(103 次)更频繁。
并且,自发道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道歉后的和解也是如此。到 6 岁时,孩子们对自发道歉的反应,比对父母要求的道歉反应更好,这表明他们认为强制性道歉不是真诚的。
你看,孩子其实是很敏锐的,即使是大脑还没发育完全的孩子,也认为「被迫营业」的道歉根本没有多大意义,所以说,千万不要小看我们的孩子!
道歉最重要的就在于真诚,孩子和大人一样,都不喜欢谎言般的道歉。
2、道歉威胁到了孩子的自尊心
林语堂在《中国人》里说道:「在中国,脸面比其他任何世俗的财产都宝贵。它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比宪法更受人尊敬。」
既然「面子」如此重要,中国人一般都不会给比自己年龄上小、职务上低的人道歉,而是向「上面的」人道歉,万不得已向「下面人」道歉,往往都是在外在压力之下被「逼上梁山」。
你看,连大人有时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小孩子呢?在成长过程中,自尊心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而很多时候,在孩子的观念里,道歉也是与「面子」和「输赢」有关的,在一些情况下,他们很可能会觉得道歉就等于输了。
因此,你越逼孩子道歉,孩子越不会认错。很多时候孩子其实知道自己错了,但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所以和大人、和小伙伴拧巴,偏不道歉。谁低头,谁就输了!
因此,道歉不等于输了,更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这个道理得让孩子从小去慢慢感受。战胜这种心理,需要的是真诚,当对他人的「愧疚感」战胜了自己的「羞耻感」时,才能更加心甘情愿地道歉,也是更健康的道歉。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内疚感更多,羞耻感更少时,他们会更愿意为冒犯别人而道歉。
并且,道歉时,孩子是感到内疚还是羞耻,这种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自己的道歉受到了怎样的对待。
如果一个孩子,每次在做错事情后真诚地道歉了,父母仍然不翻篇,不依不饶,不相信或者轻视孩子大道歉;还有父母爱时不时地翻旧账,自己心情一不好,就会把孩子以前做错的事情一股脑地揪出来说一遍。
久而久之,这些都会让孩子觉得道歉是一种挫伤,像是被钉在耻辱柱上任人宰割,所以宁愿产生冲突,也不愿道歉,因为在他们的经验里,道歉比不道歉的后果更可怕。
而且,如果孩子在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事的情况下被迫道歉,这种羞耻感就更严重了。我们做父母的将心比心,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冒犯,我们肯定也不希望得到一句敷衍的对不起,所以如果孩子在当下不愿道歉,我们大人可以先替孩子道歉,等事后再单独耐心地教育孩子,告诉他下次要记得改正。
3、家长的双重标准
有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能会听到孩子这样反驳:「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
在道歉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样,教他道歉的教育者都不会道歉,孩子怎么能学会道歉呢?因此有的时候,其实是父母欠孩子一个道歉。做家长的要学会说「对不起」,这样在教育孩子时,就不会陷入双重标准的困局。
很多家长会觉得,教育是单向的事情,其实不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能得到成长,尤其在给孩子引入「道歉」的时候,我们作为孩子的榜样更需要注意,尽量做到言行一致。
不过,我也听妈妈们说过这种情况,比如家长把孩子的毛绒玩具洗坏了,家长一开始觉得确实是自己做错了,给孩子道歉了,但没想到孩子根本不领情,还是哭,于是就觉得很生气,觉得只要我道歉了就应该获得原谅,这就是我们成人在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对待孩子。
其实,就像刚刚所说的研究结果,「道歉主要用于修复关系而非抹除过失,悔恨的话语和恢复性的行为更有利于减轻孩子被伤害的感情。」并不是我们道歉了就能弥补孩子内心的伤害。
试想有一天,别人弄坏了你最心爱的东西,只是简单的道个歉,你可能嘴上不好意思说什么,可心里肯定很生气很难过。孩子也是一样,仅仅语言上的道歉并不够,还需要对错误作出一定的弥补,比如再跟孩子一起挑一个她喜欢的玩具作为补偿。
所以,想让孩子学会道歉,父母首先要学会真诚的道歉,并理解孩子当时难过的感受,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当孩子看到我们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说一些逃避责任的话,他们也会去模仿,去学习。否则,当你在教孩子道歉时,孩子一句「你自己都不道歉」就能让你哑口无言。
如何让孩子正确的道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让孩子学会「道歉」,可不是说句「对不起」这么简单。
道歉的目的不是说对不起和解释过去的过失,而是表明这次过失的价值和自己所吸取的教训,同时真诚地表达愧疚,向他人承诺,这种行为不会再次发生。
因此,说对不起不是目的,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勇敢承担才是最重要的。
平时我教小团子道歉,通常会分 3 步走,我把它称为「道歉三部曲」。
1、先共情,肯定情绪
其实,刚开始教小团子道歉的时候,通常都会花挺长时间,因为先要等他情绪平复之后,他才会专心听我说话,理解自己做得不对,否则他就会更深地陷入自己的情绪中,委屈愤怒,逐渐上头。
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觉得自己耐心耗尽的感觉,不过我每次都会告诉自己,育儿是一种关系,不是摔跤比赛,无关乎输赢。
一味地逼孩子道歉,其实是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把孩子「推出去」,孤零零地、羞耻地去面对一切,刚开始就给他留下难堪的记忆,后面只会难上加难。
一旦跟孩子站在对立面时,孩子的点在于,「我才是你的宝宝,你为什么要护着别人家的小孩,跟别的小孩一起来说我」,孩子的情绪就会越来越激动。
这个时候,孩子根本是说什么都不听的。所以,和孩子站在一起,处理情绪是第一步。先不要批评,着急下结论,而是先平静温和地叙述或者询问事情的经过,和孩子一起说出他心里的感受,帮孩子平静下来。
并且,告诉孩子,有情绪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他老是学你,你画什么,他就跟着画什么,是不是觉得有点烦? 妈妈知道你很委屈,这很正常,妈妈以前也遇到过这种事情,所以特别能理解你。……」
2、还原事实,告诉孩子错在哪儿,给出鼓励
等小团子情绪稳定下来了,能听进去道理了,我再循循善诱,引导他还原事实,让他明白发生了什么,什么地方他做的对,从哪里开始他做的不对,不对的地方应该怎么做。
陈述事实,讨论行为:虽然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你也不可以把别人的画揉成一团对不对?
你想一想,如果你好不容易画完的画,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了,你是不是也会很难过呢?你的画、你喜欢的书破了一个角,你可能都会不高兴不是吗?
而且他会学你,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是不是也是因为他觉得你画的好,其实是对你的欣赏和肯定呢?
讨论替代方法:一会儿妈妈陪你去个那个小朋友说一说,我们跟他说以后要自己画自己的,就算觉得你画的好,想要跟你画一样的,也要先征求你的同意,这样好不好?你看,是不是除了把他的画揉成一团,我们还有别的解决方法?
鼓励道歉:你看他的画现在皱皱的,他哭的那么伤心,我们要不要去和他说对不起呢?
最后,当孩子为自己的错误道歉并作出努力来弥补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我们可以在孩子道歉之后跟他说“你刚才跟人家道歉,还邀请他下次再一起玩,做的很好”。
不过注意,说到这里就足够了,描述当时发生的事情,而不是说 “你太棒啊”“你真是个好孩子啊”之类的话,这就太夸张了。只是给予肯定的语言,肯定他道歉的这种行为,有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
3、真诚大于一切,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道歉,做力所能及地弥补
大家有没有觉得,对不起、谢谢你在我们生活中更多的是出于礼貌,而不是真心?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文《风筝》。在这篇文章里成年的鲁迅在冬季看到远处浮动的风筝时,想起了儿时旧事,他的弟弟喜欢放风筝,他却觉得是可鄙的,甚至有一次在抓获弟弟玩风筝后,折断了蝴蝶风筝的翅膀,留下弟弟绝望地站在小木屋里。
二十多年后,鲁迅回忆起来这件事,觉得心仿佛变成了铅块,想送弟弟风筝做出弥补,弟弟却早已有了胡子;跟弟弟提起这些往事,却不料他早已不记得了。于是这种无怨的宽恕让鲁迅的心情更加沉重,便写下了《风筝》来忏悔。
末蓝星星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您还不是会员
包月(30天)
19.99元
包季(90天)
49.99元
16.66元/月
包月(365天)
99.99元
8.33/月
零比其
会员有效期至2022-5-23
恭喜您
已成功开通会员
尊享:
·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赠送福利请关注公众号ggq_bm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