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认为只是把药片掰成两半,多一点或少一点都无所谓。其实,分剂量的准确性和均匀性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甚至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掌握分剂量的正确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让我们为你普及一下~
口服制剂如何分?
回答问题前先介绍几种常见的分剂量方法:
1、药片分剂量:常用的工具有徒手、剪刀、分割器等。其中分割器分割较手工、剪刀等分割法,药物质量偏差小,分剂量准确性高。由于大部分药片没有分剂量标识,特别是1/3、1/5、1/7等属不规则分剂量,剂量准确性更加难以保证[2]。手工分剂量更适合于带裂痕、且最好是分偶数份剂量(如1/2、1/4)的药片。分剂量时需注意清洁双手,工具需定时清洁。
2、胶囊分剂量:胶囊剂具有掩盖药物不良气味、提高药物稳定性、延缓或定位释放药物的特点。分剂量时不建议丢弃胶囊外壳,可将内容物倒出分好剂量后再将其装入胶囊壳中,可保留胶囊壳的原有作用。
3、磨粉分包:磨粉分包是最常见的分剂量方法。为保证剂量准确性,可设立常用剂量分装标准对照表,分包时参照对照表中粉末的性状、大小,可减少人工误差;另外,大数量磨粉分包时可额外添加适量药品剂量,以补充磨粉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耗。此种方式的弊端在于磨粉会破坏药片原有剂型(特别是缓、控释制剂)的完整性,改变药物的体内释放和吸收过程,如氨茶碱片、消旋山莨菪碱片和盐酸异丙嗪片劈片和磨粉后,溶出度显著增加[3];另外分剂量后药粉末表面积增大,长时间接触空气可能会吸潮变色,也会影响药物质量。磨粉时注意避免接触甚至吸入粉末,从而造成职业暴露,特别是某些化疗药物。
5、自动化设备分剂量(粉末自动分包机或3D打印机):自动化设备不仅有利于分剂量工作的标准化与同质化,还可以提高药品分剂量的质量与效率。粉末自动分包机的包装袋自动塑封后密封性好,也避免了药品受潮等影响,增加了药品的稳定性。而3D打印技术可以灵活生产各种形状、规格和结构的固体药品,实现药品的个性化生产。如使用3D打印技术生产的华法林钠片的各项指标均合格,且溶出时间较传统片剂快,分剂量方式也更准确简便[4]。但碍于经济、技术及材料等条件的限制,自动化设备分剂量仍处于起步阶段。
静脉用制剂如何分?
根据制剂[5]要求,注射液的灌封要求做到剂量准确。注入容器的量要比标识量稍多,以补偿在给药时由于瓶壁黏附和注射器及针头的吸留而造成的损失。其中,易流动液体可增加少些,黏稠性药液宜增加多些。《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注射液的增加装量见表。
部分药品说明书已明确标示稀释方法(溶媒种类及用量),稀释时需遵循说明书要求。如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规格50mg、70mg)每瓶含有人为过量灌装的药物,若稀释时不留意说明书要求,则可能会造成剂量过大。
②在粉针剂的调配过程中,常出现溶解后的药液体积大于溶媒体积的情况,原因可能与药品溶胀现象、溶解后药物分子间作用力改变、装量差异等因素有关,如果以溶媒体积直接换算会影响患儿用药剂量的准确性[6]。为得出更合理的稀释溶媒量,需在工作中结合具体品种反复修正溶媒量,以得到精确浓度[7]。如向注射用阿奇霉素(规格0.5g)瓶中加入4.8ml注射用水后,药液最终体积会增加,使得最后每毫升溶液中含100mg阿奇霉素,而不是简单地认为加入5ml注射用水。
在不影响药物溶解和药瓶体容积允许的前提下,确定稀释溶媒量应考虑方便剂量计算的原则。在实际调配过程中,应用倍数法对注射用无菌粉末进行溶解稀释,既能提高剂量准确性,又能提高调配速度,从而确保患儿用药安全[8]。所谓倍数法指的是利用列等式的方法,求注射用粉针剂的溶媒用量与药品规格或注射液的容量与质量的倍数关系,医生开具的用药量乘以倍数,也就是所需抽取的量。一般按整十倍数溶解粉末,如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2g),选择12ml溶液溶解(假设无药液体积增加前提下),此时倍数是10,药液含量为0.1g/ml,如患儿需0.6g的剂量,则抽取0.6×10=6ml药液即可。
UZI
您还不是会员
包月(30天)
19.99元
包季(90天)
49.99元
16.66元/月
包月(365天)
99.99元
8.33/月
零比其
会员有效期至2022-5-23
恭喜您
已成功开通会员
尊享:
·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赠送福利请关注公众号ggq_bm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