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宝宝打人为什么不建议家长打回去,怎么处理打人方法
UZI
2023-02-01

被宝宝打了,家长能以牙还牙打回去吗?被娃打了,家长如何不带情绪地打回去?

学龄前的宝宝,由于情绪管理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很喜欢通过「打人」来表达自己的愤怒、着急、不满、兴奋、激动等,或吸引注意力、探索、玩闹等。

有时候下手没轻没重,「PIA」一巴掌就糊大人脸上,又疼又猝不及防,让人忍不住冒火,直接就想抬手反击。尤其次数多了,家长免不了嘀咕:是不是得还手,才能让宝宝长长记性。

家长被宝宝打了,可以还手,但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还手是为了让宝宝共情「打人会疼」,而不是为了大人自己情绪的发泄。

今天就请他来具体讲讲。

宝宝打人,为什么不建议家长有情绪地打回去?

学龄前的宝宝,因逻辑水平发展和理解能力有限的影响,他们对事情的因果联系并不清晰,并不能将「自己打人」和「别人生气地还手」联系起来,只能理解最直接的因果关系。

如果家长带有情绪地打回去,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可能给宝宝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带情绪地还手」没有任何教育效果

家长还手,是期待能让孩子真的认识到「打人是不对的」,进而自觉改正。

但如果打回去的时候带有情绪,很容易模糊焦点,让孩子无法正确建立错误行为和「被还手」之间的联系,更别提达到教育效果。

有时家长严肃地还手会开启宝宝大脑的「战斗或逃跑」机制,呈现出临时有效的结果:觉得打不过,因恐惧而本能地不敢打人。

但这只是面临固定惩罚者时的行为,并不是自觉行为。比如很多宝宝当着恐惧的人(爸妈)不敢打人,但爸妈一不在就开始打人。

家长经常「有情绪地还手」可能会给宝宝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有情绪地还手」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示范。宝宝是会模仿大人行为的,大人如何处理情绪,直接就是在教孩子如何处理。家长经常「有情绪的还手」,还可能会让宝宝有各种错误解读,比如:

这些想法可能会传达给宝宝一些可怕的逻辑,比如「生气可以打人」「以暴制暴」等,对宝宝后续的行为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让他习惯于敏感、紧张等。

此外,根据脑科学的研究,人类大脑的神经回路是具有可塑性的。家长经常「有情绪地还手」可能强化宝宝打人的神经回路,让宝宝越来越爱打人。

被娃打了,家长如何不带情绪地打回去?这样分 5 步

被宝宝打了,家长难免也会生气、会委屈,这时候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理解孩子打人是因为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还做不到控制自己。

不要小看这一点心理上的小建设,它会让家长的「还手」聚焦在管教上,聚焦在提高宝宝共情能力上,而非泄愤与报复。只有家长本身的行为纯粹,才能规避孩子错误解读的风险。

我们总结了 5 步,大家可以照着做,有效纠正孩子的打人行为。

1.用坚定、简短、明确的指令,及时制止宝宝打人

被宝宝打时,要立即严肃、坚定地告诉孩子「立刻停下」「不可以」,注意表情和语气都要严肃,不要让他们误以为你在开玩笑。

不建议用愤怒、夸张的口吻,宝宝有时候打人时为了引起家长的关注。如果反应太夸张、太复杂,反而可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强化打人行为。

不建议说「你这样打妈妈,妈妈会疼」,这样的表述对低龄宝宝来说过于复杂,不利于快速理解话语的意思,指令最好在 5 个字以内。

2.迅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家长可以在保证宝宝安全的前提下,暂时远离他,比如可以去卫生间用凉水洗洗脸,调整一下心情,也可以去阳台稍微站一两分钟。

如果不能甩下宝宝离去,比如正在逛商场或在车里,建议带他去一个相对安静私密的环节,比如商场的角落,或临时靠边停车到安全位置。

3.等待宝宝冷静下来

如果宝宝怒气冲冲不说话或嚎啕大哭怎么都停不下来时,大脑被情绪淹没,基本上软硬不吃,「还手」也不会有什么积极影响。只有等他情绪平复,大脑能够理性运转时,「还手」才有意义。

给宝宝一些跟平复情绪、跟自己和解的空间,不要急着介入或干预,就陪着他尽情发泄就好了。

4.执行以「提高共情为目的」的「还手教育」

「还手教育」的关键在于先知会,即在示范性打宝宝之前,家长先告诉他:你会怎么做,以及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千万不要突然攻击,很容易再次把宝宝引入情绪崩溃的境地。比如,可以提前跟娃说:

有时候提前知会可能会遭到宝宝的拒绝。这说明宝宝知道打人的后果这种情况下,就没必要再示范性攻击了,跟他强调以后不能打人即可。

注意,示范性打宝宝时,请适当的让娃感受到疼,当然不需要太用力,也不要「清风拂面」地走过场。很多演技出众的家长,说得特夸张,做起来却轻飘飘,这容易让宝宝以为你在开玩笑,或对亲身体验被打后的后果不以为意。

5.帮助宝宝找到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 / 需求

这一步属于事后复盘,比较适合能交流的大宝宝,可以跟他一起讨论:

  • 为什么会打人,爸爸 / 妈妈感受到的是什么;

  • 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可以怎么做(家长可以示范给宝宝);

  • 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哪些事情不能做。

要注意的是,这些正确表达情绪或需求的方式,从宝宝知道,到能在提醒下做到,再到能自发做到,是需要日常不断不断地练习的。

0
0

UZI

首页
首页
发现
发现
免费获取资料
原价10元
限时特价:3元/篇
如有疑问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gq_bm后咨询客服。
付费下载:
宝宝打人为什么不建议家长打回去,怎么处理打人方法
限时特价:3元/篇原价10元
选择支付方式:
付款成功后即可下载。
如有疑问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gq_bm后咨询客服。

您还不是会员

选择会员套餐:

包月(30天)

19.99元

包季(90天)

49.99元

折合

16.66元/月

包月(365天)

99.99元

折合

8.33/月

全站10w+模板资源免费下载,价值99元2G学习干货
选择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请确认支付是否已完成
已完成支付
未完成支付
订单查询

零比其

会员有效期至2022-5-23

恭喜您

已成功开通会员

尊享:

·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赠送福利请关注公众号ggq_bm获取